第 372 章 第二回 雁留痕,前事因果皆有定(3/8)
没见过包拯的,谁又不曾耳闻包公黑面额上月呢。
同桌几人皆惊。
包拯只从容笑道:“既出开封府,在下也不过大宋寻常百姓罢了。如今初来府州,有缘同桌而食,不知诸位……是哪里人氏?”
他这三言两语,应了答,也打消了四五人战战兢兢、欲行大礼的心思,接二连三答起话来。
“如此说来,诸位多是来往府州,也称得上半个府州人了。”包拯对二位胆大的商客道。
“哪是什么府州人,我们这寻常商客,四海为家,到哪儿都称宋人方是。不过算算,也在这府州来来去去十二年了。”起初发言之人笑答,他年岁也有三四十,笑起时饱经风霜的面容就有好几条皱纹,“白驹过隙,草民都老了,只看这府州城几乎无甚变化,倒也未曾想过已经这么久。”
“包大人初来府州……”另一商客心头却惴惴,谨慎道,“不知可是游历山水?”
包拯神色微动。
这话问的甚是隐晦。
包拯这朝堂重臣,挂心天下,哪有游历山水的空闲,且便是游历山水也断然不会在冬日跑到西北吃风刀子。士农工商,商虽被天下人鄙夷为一身铜臭的末流,实则有时比出仕的士人书生还要敏锐,尤其是五湖四海、大江南北来往的行商,鼻子甚灵,何处有利可图,何处岌岌可危……这趋利避害的本事堪称一绝。
打从西夏李元昊要称帝脱宋,这西北边儿虽无战事,却摩擦不断。
总有些商客心头明白,要打仗了。
只要打仗……他们这些在边境来往各头跑的商客最是危险,哪怕有利可图也不是好事。
寻常百姓家,哪个不想一直盛世太平呢。
包拯微微一笑,筷子夹着一个包子未有作答。那商客已经被另一人手肘一顶,干巴巴讪笑着,揭过了此事。
朝堂重事,岂是他们这些平头百姓可问,此言便是逾越了。
几人又用起早膳,一商客说些路上见闻趣事,又说早闻包公断案如神,与包公求证一二。一时间,桌上闲谈其乐融融,倒像是大宴宾客,不似街边小摊偶遇。另两位府州平头百姓见包拯和气,无甚官威,又听了几桩案子,松了几分见到达官贵人的紧张胆怯,亦小声开了口,竟是说起家长里短、心头困事,指望着偶然一遇的天下第一聪明人给个主意。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包公何许人也。
为官数载,包拯在各地所断民生纠纷只多不少,什么争风吃醋、缺斤少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