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户籍路引(2/4)

印章,这应该是什么信物,对宝宝至关重要。

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这块近圆形玉佩,足有一厘米后,镂空雕刻着流云百福花片,雕工精美,一看便是上品佳作。蓝怡翻看印章,一时并不能判断出上边是什么字,毕竟这繁体篆刻字辨别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

她又取过依柔原本缝在衣服里的东西,首先是证件,便是依柔所说的假户籍。

“依柔说这份假户籍是王管家给的?这王管家该是可信之人,只是不知为何他没有保护依柔母子离开,反而是让春桃这个十三四岁的小丫鬟保护着他们。”蓝怡暗想着,打开户籍查看其上的内容。

古代户籍是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用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蓝怡手里这份户籍是古版竖排繁体字,看着就很有质感,她爱不释手,书呆子气又冒了出来,嘴里叨念着:“文物啊,真正的文物啊,古代造假珍贵文物啊。”

这份户籍像是宋朝时代的户籍范本,因为她大学选修的《古代职官沿革史》课程老师曾讲过,宋代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比较鲜明的特征便是分为基本的主户和客户。这份户籍上书主户户籍(也就是有田产房屋的人家),户主为王林山,登州黄县人,永熙十年生,普和三年中秀才。

“主户、秀才,这王林山是有田产的读书人,这……应该是宋朝吧?普和,这年号……?”蓝怡摇摇头,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她还真是对不上号。不过“秀才”蓝怡还是有些了解的。

秀才一词,原指俊秀之才,与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相关,只是历朝秀才资格取得难易不同罢了。南北朝时期秀才是举荐的,隋代创科举制度后,秀才历代考取难度不一,但无论在哪代取得秀才资格,都是读书人中比较优秀的,让人尊敬。能够取得秀才或更高的举人、贡生资格,是读书人的追求,当然,也有那些屡试不中的读书人,被人所嘲笑挖苦,如孔乙己。还有便是《水浒传》中的王伦,他被人称为“不第秀才”,就是指他觅举未成,在选拔考试中名落孙山,很有轻蔑之意。

“所以说,王林山算是个成功的读书人,哦,也就是文化人了。”蓝怡笑笑,接着向下看。

户籍上记载了王林山有中等田地三亩,下等山地五亩。田地不算多,但起码是有田产的主户,乃是有家可依的。

蓝怡老家在h省的农村,家里人均土地不足两亩,相较起来,王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