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突变(二)(2/4)

丝哀伤。

屋中空气开始凝固,两人都没话,好一会,张先生坚定的声音响起:“思雨同学,能奔袭千里,将日本人玩弄在指掌中,赵子赟就不是一般人!你以为他垮了?我是不相信的!东北还在日军铁蹄下**,就算不帮他,我们也要让东北军行动起来,收复山河!”

宋思雨眼睛渐渐亮了。

张先生见她有了反应,接着道:“眼下日军已经占领了东北大部,南京政府依然妥协退让,据我所知,东北军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你的黄处长黄显声,已经带领公安总队脱离了张学良,投入到东北轰轰烈烈的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国难当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热血,唤醒民众!思雨同学,别忘了,那里可是你的家!”

“张先生,我懂了,需要我做什么?”

十月三十日,一篇署名无家的文章发表在《晨报上》,标题异常醒目:我的家乡-沈阳,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将沈阳城九一八前后几日发生的事情叙述了一遍,真实的再现了那段时间沈阳的日日夜夜,其中还包括了赵子赟将部分物资还给赵学良的事,以及浑河阻击战打败日军的事,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走访了众多当事人后才完成的,可信度极高。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对事件一知半解的人读后才知道事情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事件的本质再一次回归,很多人都有疑问,赵子赟真的是去打劫吗?这是一个打劫者会做的事吗?

第二天,《晨报》发表了一篇评论,为大众抽丝剥茧的分析事件经过,文章提出了一种可能,赵子梧、赵子赟两兄弟提前就知道了日军进攻东北的计划,为避免大量物资,尤其是中国最大的东三省兵工厂落到日军手里,才冒险进入东北军的地盘,他们的原计划应该是炸毁这座兵工厂,这个法有前一日文章的支撑,文章还指出,东北军进攻赤峰的部分武器物资,就是来自于赵子赟从沈阳运往锦州的几趟列车上,赵子赟傻吗?不!文章认为,赵子赟本意是要东北军用这些物资去打日本人,可他万万没想到东北军会用来打他,最后,文章提出一个观,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赵子赟打劫东北军对还是不对,暂且不,但三十一军确实是中国第一支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武装力量!为什么这一支军队没能在抗日战场上继续建功?反而在张、阎的联手进攻中烟消云散?

紧接着,上海《申报》,香港《大公报》都全文转载了《晨报》的三篇文章,全国舆论顿时有了大转弯,各地报纸纷纷转载,并发表相应的评论,同情察绥军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