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五章 匈奴来袭(下)(1/4)

出了雁门关后,高原才发现,雁门关外确实大有变化,出关的大道是经过了重新的修理,虽然没有关內的大道那么宽阔,并分出了专用的道路,但也不算狭窄,而且十分平坦,就算是在关内,也能算是二线的道路。

而在道路两侧,确实开垦了不少成片的田地,并且挖掘了一些沟渠,到是有一片新兴的气像,不过和关內不同,在道路沿线上,几乎看不到有村庄,只有少数零散的房屋,不过每隔十余里左右的距离,就会有一座小规模的土堡,并有道路与大道相通,关外的居民大多都居住在这种土堡里。

这是高原刚入主代郡的时侯,下令在雁门关外修建土堡,以防匈奴的侵袭,每座土堡里面可容纳五六百户到一千户人家不等,人数少有二三千人,多则近五千人。虽然每座土堡的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呈正方形的结构,堡墙就是用夯土砌块垒成,高约两丈,四面均有开门城楼,右土堡的四角建有箭塔,但城楼是用石砌,釆用烽火台的造型。而且墙外一般还挖了一圈宽达两丈的护堡壕沟。

这样的土堡如果是在雁门关内,当然算不了什么坚固的要塞,但雁门关以外的地区,却足以抵挡住匈奴的袭扰,因为匈奴人善于骑射,但攻坚的能力极差,没有大型攻城器俱,最多只有几架简单的木梯,要想要攻克这些土堡,可也并不容易。

在土堡中居住的居民,既有归附的草原游牧民族,也有相当一部份是华夏族民,有的原来就是居住在雁门关外,被代军招集迁居在堡垒里,也有的是从雁门关内迁居过来,因为关外的土地可以随意开垦,虽然在堡垒里定居是要征收税,但所交纳的税赋要关内低,而且可以保证安全,因此还吸引了不少关内的居民迁移出关来开荒种田。这些居民们白天在堡外的田野里劳作或放牧,晚上回堡中休息,一但有匈奴来犯,城楼上就立刻点火示警,居民马上逃回堡中,人身安全也就基本可以得到保障。同时也是代郡官府对关外居民征收税赋的依据。

不过由于这几年匈奴来得并不多,因此让一些居民产生了侥幸心理,为了逃避税赋,他们并没有在土堡里定居,而是在土堡外面修建房屋安居,同样也可以开荒种田。目前来说,这样一批人只是极少数,官府也懒得去管他们,暂时就这样维持现状。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像,就是有一些草原游牧民族迁移到堡垒中之后,也改变了自已的游牧习惯,开始学着种植粮食,毕竟种粮要比放牧靠谱一些,收成有保障,而且危险也小,或者是放牧种粮并行,对此官府基本都持鼓励态度,对愿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