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含烟画绣坊(2/3)
肆间每天依然聚集着大量的读书人,他们讨论的主要有两个话题,一是江北的战事』是顾炎武和傅青主推动的思想浪潮。
而且这场思想浪潮受关注的程度,绝不亚于江北的战事“有金圣叹、金贡南这“双金组合”以一敌百,大放异彩。
接着又跳出来个人来,也一时风头无二,这两个人一个叫黄宗羲,一个叫王夫之。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人←还不到三十岁,但少年成名,张献忠南下湖广时听说他的大名后,曾派人去招揽他,他与兄长藏到山上拒不应征。
他是湖湘学派的新秀,文章写得极好,言辞犀利,思想有深度。顾炎武和傅青主掀起批判八股,批判朱程理学的思想浪潮后,他坐不住了,匆匆赶到金陵。
他到金陵的第一天所发表的议论,就注定一鸣惊人。
在桃叶渡的文人聚会上,他高声批判了从周敦颐到朱熹所坚持的气外求理、“理在气先”、“理在事先”,即精神先于物质存在的唯心论。
他强调“气”是阴阳变化的实体,理乃是变化过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理是气之理,气外没有虚托孤立的理。理不仅在气中,而且是气的运动变化,有它的必然规律性。
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论⌒力地驳斥朱程理学中精神先于物质存在的观点‖时指出,正是朱程理学脱离现实寻求“理”的思想,将儒学思想引向了极端。
实际上,王夫之绝不是第一个对朱程理学进行否定的人。
朱程理学虽然一直是明朝的主流思想,但从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开始,其实已经代表着学者们对朱程理学开始进行反思、进行有限度的否定了。
只不过谁也没有象王夫之这样,对朱程理学如此旗帜鲜明的批判、否定过。
因此他的学说一经提出,立即引发了强烈的震动,每天找他辩论的人多不胜数。
黄宗羲的大名不下于王夫之,他也反对朱程理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与王夫之的理论大同小异。
黄宗羲推崇王阳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对秦牧在岳麓书院开办“物理”课非侈赏,认为这种寻求万物运行的内在道理的学说,与心学中的格物致知是一样的。
而他引起轰动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提出了与王夫之基本相同的观点,他比王夫之更牛,不但挑战了朱程理学,还对皇权提出了挑战。
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叼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
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
他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甚基本上是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这一点,就连秦牧也没想到,在他掀起的这股思想大潮下,竟然有人敢站出来否定“家天下”合法性了。
黄宗羲与王夫之两人的思想与顾炎武、傅青主的引导亦呼应,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那些支持朱程理学的人纷纷跳出来撰文驳斥,这股思想碰撞的激烈程度,真不亚于江北的大战。
朝中的杨廷麟等人顾不得学者们的辩论了,秦牧突然改变计划,竟然下旨让苏谨退到来安县,使得滁州只事八千人马。
正所谓君子不立谓之下∝牧是一国之主,困于滁州,兵微将寡,这还得了?
诸葛敏、杨廷麟、堵胤锡、卞狄、刘伯全、白铁、宋应星、覃秋白等一大批文官一齐杀到兵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